2015-05-29
「地球發燒ING」榮獲2012年「最受小學生歡迎的10大好書」!..2015-05-28
賀!!!全球暖化系列「地球發燒ing」入圍本屆金鼎獎「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獎」科學類名單。..2015-04-20
全台灣最權威性的全球暖化知識套書由新任環保署副署長 葉欣誠博士 審定,您怎能錯過! ..
如果嚴格的從達爾文的觀點來看,同性戀不應該還存在著,因為這不是個傳遞個體基因的好方法。如果要進一步的複雜化這個問題,那我們應該說目前還沒有發現“同性戀基因”。
根據最新公布的假說,就解釋會有這個狀況的原因可能不是因為DNA,而是胚胎在發育時,與性相關的基因會在子宮中隨著由母親和寶寶兩人濃度忽高忽低的賀爾蒙而進行開啟或關閉。這種拔河的方式會使未出生的孩子受益,因為即使賀爾蒙處於高峰,胎兒的男性或女性器官也可以穩定成長發育。但如果這些環境造成的遺傳變異固定了,那麼一旦這個孩子出生,並有了自己的小孩,那麼他的某些後代就有可能是同性戀。這個研究仍在進行中。
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的進化遺傳學家William Rice認為,同性戀特徵為何沒有在未來的幾代消失,一定有原因。研究估計,大概有8%的人是同性戀,而且同性戀在家族中持續出現。如果同卵雙胞胎中有一個是同性戀,那麼另外一個也是同性戀的可能性有20%。
另外,Rice說:「同性戀並不只是人類才有。」從他辦公室的窗戶觀察到的加州海鷗中,大約有14%是女女配。澳洲黑天鵝約有6%是男男配,另外有8%的公綿羊則只被同性的伴侶所吸引。
但很多的遺傳篩選並沒有發現負責性取向的基因。所以,為了找出是什麼使同性戀仍然存在,Rice和他的同事們開始針對文獻進行全面性的調查。
根據傳統觀點,胚胎會發育成男孩的時間點大約在孕期的第八週,這時Y染色體上的一個基因會觸發了睪丸的發育,睪丸便開始產生男性激素,包括睪丸酮。如果沒有Y染色體,那就不會有睪丸酮,胚胎也就會發育成女孩。
但是研究人員發現,睪丸酮並不能解釋一切。像是女性胎兒會接觸來自她們自身的腎上腺、胎盤以及母親內分泌系統的少量荷爾蒙。在孕期的很多關鍵時間點,男性和女性胎兒經常會接觸到差不多數量的睪丸酮。就算女胎兒接觸的賀爾蒙濃度高於正常量,或是男胎兒接觸到的賀爾蒙濃度低於正常量,都不會影響到生殖器或大腦結構。
Rice和他的同事們則對“研究顯示即使某種賀爾蒙短暫出現高濃度,男性和女性胎兒會對周圍的賀爾蒙都會作出不同的反應”這個論點感到好奇。在他們的研究中,也就是日前在網路上發表於The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的文章指出,對性賀爾蒙的敏感度差異性是由“後天”的變化所引起的。這些變化並不影響基因的結構,而是利用化學反應改變基因的促進區域,影響基因在什麼時候、會不會、有多大的活性,這就像是把開關打開一樣。作者們認為,如果後天的變化是在通過睪丸酮影響胎兒的路徑上,那麼可能會因為需求而直接或是強化賀爾蒙的活性。
雖然後天變化經常只是暫時的,但它們通常是改變一種蛋白質,一種會跟長鏈DNA結合在一起的蛋白質的一部分因素。因此,它們有時可以被後代繼承。根據假說,同性戀可能繼承了來自於父母的異性產前抗激素。比如,這種“後天標記” 雖然調整了父母親的基因去抵抗過量的睪丸酮,但這可能改變了孩子大腦中有關性吸引與性取向的區域的基因活性。 Rice說:「這些後天變化讓父母在早期的發育期中受到保護。而父母可以獲得如此的初期利益可能解釋了同性戀特徵可以在進化中得以繼續保存。」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的進化生物學家Marlene Zuk 說:「作者們已經做了一項了不起的工作,提供了這種遺傳變異的機制,尤其是一個不被認為會保留的變異,因為它與生殖之間的關係太緊密了。」但她也補充說道,基因表現的變化跟為何會被同性吸引,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恐怕是個科學也永遠無法解釋的問題。
想知道更多?!請到以下網址看新聞原文:
http://news.sciencemag.org/sciencenow/2012/12/homosexuality-may-start-in-the-w.html?ref=hp%E2%80%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