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5-29
「地球發燒ING」榮獲2012年「最受小學生歡迎的10大好書」!..2015-05-28
賀!!!全球暖化系列「地球發燒ing」入圍本屆金鼎獎「兒童及青少年圖書獎」科學類名單。..2015-04-20
全台灣最權威性的全球暖化知識套書由新任環保署副署長 葉欣誠博士 審定,您怎能錯過! ..根據一份新研究,由於人類的打獵活動對野生動物數量有長期的影響,可能導致許多動物外表及行為模式的改變。這份報告首度比較自然因素(如水災、疾病、乾旱等)與人為因素(如污染、棲息地減少等)對動物數量的影響。
而打獵為何會造成數量改變呢?理由很簡單,獵人通常會射殺特定大小或年紀的動物,而這些被獵槍瞄準的動物通常處於繁殖的巔峰期。研究組長 Chris Darimont 表示:「諷刺的是,現有的打獵和釣魚法規鼓勵人們瞄準比較大的獵物。」比如說,太小的魚通常會被釋放回水裡。所以一些管理規則真的會刺激新的生物演化,產生回應新環境的快速改變。
Chris 和他的同僚分析 40 個「人類為主要獵補者」的環境,包含魚類,偶蹄動物以及植物在內的 29 種生物。他們發現,高達 95% 的個案顯示打獵會造成動物整體數量下降,甚至動物的鬚角也會縮小。 97% 的研究個案顯示動物的交配年紀年輕化了。加拿大亞伯達省的大角羊是個顯著的個案,在 30 年內數量和頭角都縮小了 20% 。另一個例子是北極海鱈魚,在短短 20 年內,牠們從原本六歲成熟後開始繁殖提前到五歲就有交配行為。
現實中對打獵行為的各種研究,尤其是規模較大的研究,結果都顯示打獵行為對自然界有明顯的影響。所以問題來了,獵人真的會重塑動物的整體數量結構嗎?或者,這些研究僅僅反應暫時的數量變化,不代表真正的基因演化?還是,兩者皆有可能?